有用的技术资料,尽在理工酷
帖子 153896 篇,圈子 30 个,昨日新增帖子 0 篇
热门搜索: 智能汽车推荐系统人脸识别机器人毕业设计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华为:迈向智能世界白皮书2023-数据通信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整个人类社会。我们预计人工智能的行业渗透率将从2021年的7%增长到26年的30%。随着大模型加速行业智能化的转型,到2030年渗透率将超过50%,提升10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为网络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企业加速上云,广域网络敏捷性和安全性亟需提升: 一方面,全球企业上云比例已高达70%,混合分布式多云成为主流,上云和云间流量快速增长,企业希望通过一张弹性、敏捷的网络灵活、按需的连接多云以释放云端效率。另一方面,能源、交通、金融等传统行业进入快速云化转型期,对网络提出差异化的承载诉求,网络需要提供基于业务诉求的定制化质量保障能力。为做好企业业务云化的有效支撑,网络需要向弹性敏捷,安全可靠演进。 AI算力激增,带来数据中心网络变革: ChatGPT等激发了AI的快速普及和增长,到2026年,AI行业渗透率将达到30%。从2023到2030年,AI算力将增长500倍。AI训练所用的计算量呈指数增长,带宽需求平均每3.5个月便会翻倍,远超摩尔定律定义的18个月。AI算力激增将带来全球数据中心网络建设需求增长以及网络技术变革。0.1%的网络丢包会带来50%的计算性能下降,如果要100%释放算力,需要构建高吞吐、零阻塞的数据中心网络。 来源:华为

资源

solidworks-轮胎模型

详细教程可参考B站老王

资源

元宇宙白皮书2023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和现实日渐融合的进程中,“元宇宙”概念的流行,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沉浸式、实时永续、具备互操作性的互联网新业态,将催生 3D 虚实融合的数字体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未来产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高级形态,将创造由数字“比特”与人类“原子”深度融合的新型社会景观。 元宇宙的核心功能原理是数字网络空间与物理世界的开放互联与深度融合,其发展路径可分为虚拟型元宇宙、增强型元宇宙两类,其体系架构涉及技术、体验、经济与社会多维视图,有望形成新信息形态、新数字器官、新经济模式、新社会景观等发展趋势。 元宇宙发展初步形成了“四层两线”的技术产业体系。从整体结构看,自下而上可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赋能层、前端体验层、创新应用层四部分,前端体验层、平台赋能层将成为体系核心。从技术驱动力看,形成以 XR 为代表的沉浸式技术和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两条主线。从产业范畴看,元宇宙暂不涉及某些从无到有的全新产业,却加速了消费电子、音视频、先进计算、无线通信、云服务等既有产业围绕元宇宙特征内涵的自主演进过程。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虚拟现实与元宇宙产业联盟

资源

配电系统灵活性提升技术研究

1.背景与意义 2.柔性配电系统的特征 3.配电系统灵活性提升技术 4.总结与展望

资源

腾讯数字孪生白皮书

当前数字浪潮奔涌而来,数实融合成为每个行业的“必答题”,促进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把握好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融合、交互与协同成为重要的行业命题。 数字化转型让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互越加普遍和频繁,通过数字空间的计算、分析、推演来优化物理空间,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法论,数字孪生是数字化转型的深化阶段和未来愿景,其发展恰逢其时。数字孪生是对物理实体的数字化表达,其全息映射、仿真推演、分析预测、实时交互等能力,能够适配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降本增效需求,为建立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无论是城市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交通的建、管、养、运等环节,工业的研、产、供、销、服,还是建筑、能源等领域,数字孪生均能发挥其作用。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车企模拟真实测试场景,可以缩短研发周期,交管部门可以推演复杂交通流,减少道路拥堵;能源企业可以映射设备运行工况,实现设备智能管控。 此外,云边端协同的分布式云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数字孪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数字孪生的有效实施,需要保证计算处理的实时性、仿真建模的精准性、交互展示的逼真性等要求,这就需要完善的数字工具链和便捷的数据与计算服务支撑。而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处理、高性能计算、实时云渲染、AI 高效建模、低代码开发等能力,能够完美的适配数字孪生的实施诉求,支撑数字孪生对物理对象进行精细刻画和仿真模拟,进而优化和改造物理空间。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长跑,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协作将伴随始终,数字孪生发展才刚刚拉开序幕,其决策可视、优化闭环、在场协同以及服务触达等潜力仍有待释放,相信不久的将来,数字孪生将成为千百行业数字化工具,万物孪生有望照进现实。 来源:腾讯研究院

资源

工商业储能安全白皮书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扩大,电池储能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交通、农业等领域,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工商业场景下,储能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能源自给率、减少企业电费支出、保障电力供应稳定性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然而,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面临着安 全问题的挑战。储能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会对周边环境和人身造成严重威胁。工商业储能直面工厂、医院、商场、园区等应用场景,较传统电站储能而言,场景更复杂、消防难度更大、人员资产更密集,其对于安全的需求尤为凸显。针对安全问题,目前业界的工商业储能安全方案正在逐步强化,但仍然难以在事故前期准确识别风险、保护设备运行,也欠缺在极端情况下对周围人身及资产安全的兜底保护能力,不能完全保障工商业场景下的设备、资产和人身安全,存在缺陷和局限性。 为了让业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工商业储能系统中的安全设计,华为和 TÜV 莱茵联合发布“工商业储能安全白皮书”。本白皮书旨在探讨工商业储能安全,从设备、资产和人身三个维度出发,介绍储能在工商业场景下的安全挑战和发展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技术理念和方向,供行业参考。 来源:华为

资源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3年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驱动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作为数字化技术在金融业的核心呈现形式,金融科技持续发挥着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作用,推动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在金融业各环节、各场景深入应用,持续充实产业“积厚成势”新阶段的内涵。 从全球市场看,受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影响,金融科技投融资规模持续下行,但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表现出较大增长潜力。金融科技市场主体不断加快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寻求新的场景突破,同时也高度重视新技术给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金融业数字化发展以及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对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信用体系与弥补数字鸿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大型企业加快探索并积极推进金融科技跨境协作规则和互操作性平台建设。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资源

2023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赛迪智库

报告的主旨和重点: 本报告是赛迪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一份关于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新型储能国内外政策动态、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等情况,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重点内容:分析了政策动态和形势,梳理了产业规模、产业链及投资、技术、成本、布局等发展情况,列举了市场应用情况和10个典型案例,从产业供给、市场需求等6方面分析了发展趋势和路径,提出强化创新驱动、加强示范牵引等建议。 来源:赛迪智库

资源

准备迎接碳约束时代:全国碳市场对电力行业影响及企业应对-德勤

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也是气候变化挑战下承受压力最大的国家。政府正积极推动中国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全国电力碳市场的建立预示中国碳约束时代正式到来。政策制定者需要着力打好基础,设立合理的基准线、规则和规程,建立一个功能良好并可以为未来所用的机制。对于发电企业而言,如何在合规运营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永续发展 至关重要。 来源:德勤

资源

2023年氢储能行业研究报告: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氢储能-绿色产业智库

氢能 氢能产业链所涉及的环节和细分领域众多,包括与产业链上下游细分环节相关联的产业;一般从上游氢能制备、中游氢能储存运输、下游氢能应用来看。 储能 氢储能属于新型储能技术中的化学类储能,与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甚至熔盐热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相比,应用规模仍然有限。 氢储能 是氢能的一种应用场景,或一类新型储能技术,若实现规模化发展,有潜力成为一个细分产业。氢储能将氢气作为能量转换的中间桥梁,利用多余的、非高峰、低质量的电能电解制氢并将其进行储存;当电网发电端供应不足时,通过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内燃机等将氢能直接利用或转换成电能再利用。 来源:绿色产业智库

资源

电力需求侧灵活性系列:工业灵活性潜力及发展现状报告-落基山研究所&国家电网

电力行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约40%,推动电力生产零碳化和终端用能电气化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加速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终端用能电气化是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关键减排手段,这将进一步提高对零碳电力供应的需求。2022年,全球电力供应中仍超过60%来自化石能源,零碳电力系统的构建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零碳电力系统会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不确定性,这将带来更高的系统灵活性需求以满足电力平衡、实现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消纳。在供给侧,以风电、光伏、水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呈现明显的间歇性或季节性特点;在需求侧,电力负荷的波动性也伴随终端电气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变得愈发强烈。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传统上发挥调节作用的煤电、气电等电源装机占比将持续下降,电力系统需要更多的零碳灵活性资源来应对供需波动、实现从分钟到年度层面的电力电量平衡。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简称“方案”)指出,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从源、网、荷等多方面开发灵活性资源,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案明确,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要“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其他行业的电气化进程,中国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需求侧灵活性价值也将愈发显著。落基山研究所在2022年发布的《先立后破,迈向零碳电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路径》报告认为,需求侧弹性地参与供需平衡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特性之一,实现需求侧的可观可控是提高系统灵活性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加强电力负荷管理、挖掘需求侧灵活性资源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任务。从宏观看,2015年至2022年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复合增长率达6.1%,最大用电负荷增速更高,年复合增长率为7.1%,负荷侧呈现出更大的波动性。从局部看,供需矛盾已经在部分地区凸显:2022年7、8月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有21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保供形势严峻。除了传统的夏季负荷高峰外,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华东、华中和南方区域负荷已呈现夏季和冬季双峰现象:2022年2月迎峰度冬期间,江西、湖南、四川、重庆、上海、贵州等地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可见,相比于电量平衡,电力负荷平衡的挑战更加严峻,亟需优化升级需求侧管理手段助力缓解供需矛盾。 来源:落基山研究所、国家电网

  • 1
  • 5
  • 6
  • 7
  • 12996
前往

理工酷 - 工程师的技术圈子

每天 个免积分下载资料

已注册用户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