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5g · 圈子

80 位酷友已加入

本圈子收集关于5G的各种技术资料,加入圈子可以上传、下载资料,也可以使用提问来寻求资料或分享你认为有价值的站外链接~

关注推荐最新

热门标签

资源

5G赋能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化发展白皮书

有色金属产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我国的有色金属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2021 年我国有色金属生产保持平稳增长,10 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达到 6454.3 万吨,较去年增长 5.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有色金属大国,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通过智能化转型,解决有色金属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产能过剩、创新不足、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难题,坚定迈向有色金属强国。 5G 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超高速率、超大带宽、超低时延、超大规模连接以及超高可靠等特点,为“万物互联”而生,可实现所有生产装备连接、在线、上云,支持 IT 域和 OT 域的融合。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赋能有色金属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本白皮书以网络共享、数字汇聚、平台协同为路径,依托有色金属行业“1+1+3+N”智能化技术框架,构建“1”张 5G 专网和“1”个有色一体化管控平台,为有色金属产业链的“3”个环节提供“N”个智慧应用。白皮书致力于解决生产工艺、管理流程的发展痛点,支撑实现装备操控远程化、生产运行智能化以及管理决策信息化,达到降低生产能耗、提升管理效能、改善作业环境的发展目标,助力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 本白皮书旨在发挥 5G 技术的优势,总结并梳理有色金属行业矿山、冶炼和加工环节典型场景的智能化应用。同时,结合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化发展方向、技术先进性以及智能应用的成熟度,明确 5G与有色金属行业的融合发展路径,为有色金属行业转型提供参考和指引。

资源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5G电力行业虚拟专网关键技术研究

面对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并网、分布式电源接入等多重挑战,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动力。5G作为国家数字经济承载底座,能源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石,能够提升大电网源网荷储互动能力、用户供需互动能力、传感信息采集能力,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5G与电力业务应用场景高度契合。增强移动宽带(eMBB)方面,5G网络技术的峰值速率、边缘速率都较4G大幅提高,可满足电网高清视频、输配变智能巡检等大量数据传输需求。超高可靠与低时延通信(uRLLC)方面,5G的通信时延比4G低一个数量级,提供99.999%的超高可靠性,为配网差动保护、精准负荷控制等调控业务应用创造了条件。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方面,5G网络容量更大,每平方公里支持连接100万个终端,能够满足电力物联网海量智能终端接入需求。 来源: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资源

下一代5G承载光模块白皮书

自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牌照以来,我国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商用部署已有三年,并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承载光模块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传输性能保障具有重要影响,随着5G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为满足更大带宽、更高性能、更低成本和更小尺寸等承载需求,业界不断探索新型5G前传和中回传光模块技术研究,为Beyond 5G乃至6G部署进行充分准备。 早期,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工作组发布了《5G承载光模块白皮书》、《5G承载与数据中心光模块白皮书》,对5G承载、数据中心及全光接入等相关应用领域的光模块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部分方案已逐步成熟并走向规模应用。本白皮书将在前期白皮书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下一代5G承载光模块的核心需求,研究新型技术方案,并对5G承载光模块及核心光电子芯片器件产品化能力进行评估,提出后续发展建议,推动下一代5G承载光模块产业链协同有序发展。

资源

下一代5G承载光模块白皮书

自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牌照以来,我国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商用部署已有三年,并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承载光模块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传输性能保障具有重要影响,随着5G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为满足更大带宽、更高性能、更低成本和更小尺寸等承载需求,业界不断探索新型5G前传和中回传光模块技术研究,为Beyond 5G乃至6G部署进行充分准备。 早期,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工作组发布了《5G承载光模块白皮书》、《5G承载与数据中心光模块白皮书》,对5G承载、数据中心及全光接入等相关应用领域的光模块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部分方案已逐步成熟并走向规模应用。本白皮书将在前期白皮书研究工作基础上,结合下一代5G承载光模块的核心需求,研究新型技术方案,并对5G承载光模块及核心光电子芯片器件产品化能力进行评估,提出后续发展建议,推动下一代5G承载光模块产业链协同有序发展。

资源

中国移动研究院:5G-Advanced "创业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行动计划年鉴(2022)

5G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网络部署和应用服务的逐步深入,5G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在数字化浪潮下,不断深入落实5G技术的丰富内涵,实现5G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产业共识。 2021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正式确定5G-Advanced(下文简称5G-A)为5G演进官方名称,全球5G技术和标准发展进入新阶段。5G-A定位于数智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将全面深化和使能数智社会转型,为数字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 为深入推动5G可持续发展,实现5G新技术早日落地,2021年8月,中国移动联合产业伙伴发布了“5G-Advanced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行动计划”,提出了“卓越网络”、“智生智简”和“低碳高效”三大愿景及十大使能关键技术。2022年6月,中国移动携手产业伙伴发布《5G-Advanced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白皮书》,围绕X-Layer跨层融通、通信感知融合、UDD时频统一全双工、空天地一体、极致确定、eIoT蜂窝物联网、AI自智网络、无线云网算业一体、智能中继、低碳节能十大关键技术,介绍了中国移动和产业伙伴在需求识别、技术布局、方案设计、产业推进方面的进展。 值此“5G-Advanced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行动计划”发布一周年之际,中国移动以近期、远期两阶段为目标,统筹规划了三期“面向5G-Advanced新技术试验”,分步实施,预计将于2025年完成三期试验目标。这本《5G-Advanced“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行动计划年鉴(2022年版)》将针对中国移动和产业伙伴在5G-A十大关键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旨在推动5G-A全球统一标准,合力加速将“创新链”成果高效快速落实到“产业链”中,并通过产业链的繁荣进一步带动创新链的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螺旋式良性融合推进,成为驱动5G-A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引擎。 为深入推动5G可持续发展,实现5G新技术早日落地,2021年8月3日,中国移动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发布《5G-Advanced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行动计划书》,宣布将瞄准“卓越网络、智生智简、低碳高效”三大目标推进5G-Advanced发展,为数智化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来源: 中国移动

资源

中国5G手机产品产品白皮书(2023年)

2019 年 6 月,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广电”)获颁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牌照,相继获得 3300-3400MHz、700MHz(703-733MHz/758-788MHz)、4900-4960MHz 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证;2019年 12 月,获得电信码号资源使用证书,包括核配(460)15 移动网络识别码、192 公众移动通信网网号、10640 机器通信号码;2020 年 5 月,获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包括网络托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国内呼叫中心、互联网接入服务、信息服务等业务;2021 年 1 月,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签订“5G 战略”业务合作协议,双方正式开展 5G 共建共享。2022 年 3 月,中广电移动网络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全面开展中国广电 5G 网络建设运营。通过与中国移动共建共享,截止2022 年 12 月,中国广电 5G 核心网已接入 4G/5G 基站超过 360 万,其中 4G基站约 234 万,5G 基站 126 万,可调度 4/5G 基站总量位于国内前列。 5G 终端是 5G 通信的业务载体,是运营商服务用户的最终触点。秉持融合、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中国广电为进一步引领终端和芯片产业链发展,推动 700M 产业链成熟,做好端网协同、共建共享,自 2022 年 3 月起每年将发布一版 5G 手机白皮书,本版本为 2023 年版白皮书。 本白皮书针对中国广电 5G 终端产品要求进行说明,如无特殊说明,本白皮书中产品要求均针对 5G 手机。 来源:中国广电

资源

5G新通话技术与业务创新研究报告(2022年)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5G正推动人们迈向通信新时代,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伴随5G时代的到来,实时通信作为满足全球70亿人信息沟通需求的基础业务,延伸更安全、更全面、更高效、更智能的通信方式,为广大手机用户带来全新的业务体验,为相关产业开拓宝贵发展空间的创新发展机遇已经成熟。 5G新通话作为面向公众用户和行业用户的5G特色应用,是运营商基于5G网络推出的新一代通话产品,在传统音视频通话业务的基础上,提供一系列通话增强服务和应用创新,如趣味通话、内容分享、智能客服、主叫名片、远程协助等功能。5G新通话通过充分挖掘通话业务新的服务模式和应用价值,旨在为C端用户带来可视化、多媒体、强交互的通话体验,为B端用户打造更加全面、开放、公信、普惠的信息服务平台。 本报告基于通话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判,对5G新通话技术方案及关键能力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详细阐述了5G新通话在ToB与ToC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与重要价值。最后,本报告从场景开拓、产品定位、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提出了5G新通话业务发展策略及建议,希望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

中国联通5G车载终端白皮书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下,汽车逐步面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的产销量不断增长。同时,随着中国联通 5G 商用服务的快速铺开,终端作为 5G 车联网服务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车联网发展趋势,深度洞察其应用前景,宏观研判车联网 5G 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汽车产业不断增长的 5G 网联需求,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发布第一版 5G 车载终端白皮书,旨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提前做好技术需求、产品规划和品控保障的布局,携手推进 5G 车载终端与应用的成熟和普及。 来源: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联通智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通集团网络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通无线通信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移远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

资源

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2年)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5G作为引领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推动 5G网络规模建设、应用规模发展有利于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量质齐升提供坚实基础和发展动力。 中国5G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2022年是5G商用三周年,在央地政策的持续支持和产业各界的协同推进下,中国5G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网络建设方面,中国5G网络已基本实现城乡室外连续覆盖,并从乡镇拓展到部分发达行政村。中国已开通5G基站数突破两百万个,占全球5G基站总数的60%以上。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5G手机市场渗透率自2021年第四季度突破80%后,一直维持较高占比;5G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9月底,5G移动电话用户超过5亿户,5G用户渗透率突破30%。在融合应用方面,5G行业应用“广度”和“深度”双管齐下,已覆盖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中的40个,应用案例累计超过5万个,在工业、矿山、医疗、港口等先导行业已实现规模推广。 随着5G进入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5G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逐步显现。本报告测算了2022年5G的经济社会影响,预计2022年5G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45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3929亿元,分别比2021年增长12%、31%,间接带动总产出约3.49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1.27万亿元。在数字产业化方面,5G在实现通信企业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拓展行业数字化新蓝海。在产业数字化方面,5G与各类数字技术一道,不断探索在工业、农业、商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以及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新应用场景,助力激发产业数字化活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未来3-5年是中国5G应用规模化的关键时期。遵循5G应用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技术产业供给能力,构筑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推动5G应用融入千行赋能百业,带动经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坚强支撑。 2022年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的第三年。本白皮书以向社会各界展示5G商用发展趋势为核心内容,重点梳理2022年5G商用发展的进展、成绩、经济社会影响,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5G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白皮书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界批评指正。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资源

2022年中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

2019年底出台文件,提出从技术、应用、供给三大方面提升“5G+工业互联网”能力,明确突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5G工业应用覆盖10个重点行业,形成至少20大典型应用场号的具休目标。 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电力、石化化工、建材、港口、纺织、家电。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打造工业互联网企业内5G网络化改造及推广服务平台,为垂直行业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综合政策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创新突破四个维度,我国形成以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为引领,向京津冀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延伸的“东中西”梯次推进的全新发展格局,地区总体呈现四种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形态。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资源

中国移动:5G确定性工业生产网白皮书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奠定了“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基调。5G具备大带宽、低时延、广覆盖等特性,能够冲破传统有线和无线技术的桎梏,助力和加速行业客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升级,更为制造、电力、钢铁等工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机遇。“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 目前,“5G+工业互联网”正持续走深向实,从5G辅助生产向5G融入生产快速迈进。中国移动围绕5G融入工业生产的愿景,编制了本白皮书,首先对5G融入工业生产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以“跨域融合、确定可靠、算网一体”为核心理念的“5G确定性工业生产网”体系架构,并梳理形成三大类22项关键技术;其次,结合端到端产业的成熟情况,规划明确了面向目标架构的演进步骤和技术实施路径;最后,展示了当前中国移动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在5G融入工业生产环节探索和实践的初步成果。 依托本白皮书,中国移动希望联合OT、IT、CT的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推动5G网络确定性服务能力提升,“以用促研、以终为始、由点及面”打通5G与工业生产网络的融合桥梁,助力5G和工业生产“技术融合、产品演进、生态繁荣”的愿景早日达成。 来源:中国移动

资源

中国移动研究院:5G-MBC场景分析报告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硬件设备的提升,人们观看视频的终端设备逐渐从电视单一类型发展到手机、iPad、电脑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 5G 网络的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优势下,视频在制播方式、内容与分发方式上也能够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娱乐需求。广大互联网用户可以在移动终端上体验到演唱会直播、VR 视频、网络课堂直播等各类流媒体视频越来越多的新应用。 各类视频业务的发展也给网络传输带宽带来了巨大挑战,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手机观看的视频直播、接收到的公共安全类消息都是通过单播方式下发,在人群密集场所或上网高峰期极易出现视频播放不流畅现象。在点到多点的业务中通过单播的方式在空口上承载使用,消耗资源庞大,效率很低,特别是从无线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尤甚,极易产生网络阻塞的问题。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3GPP 于 2022 年 6 月冻结 R17 标准,5G NR MBS 是R17 全新的内容,5G MBS 是一种新的数据分发/传输方式,专注于较低 QoS 的业务,可同时向多个移动终端及固定终端分发/传输相同的视频内容。R17 定义的广播多播方式来传递用户数据提供了实质性的好处,特别是在系统效率和用户体验方面,既节约了无线频谱资源又保证视频播放的流畅度。未来的 5G 系统中,4K/8K 超高清视频、多视角视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等高质量多媒体业务,都可以采取广播多播方式进行点到多点分发。5G MBS 不仅局限于视频类内容的分发/传输,图文信息一样适用,在公共安全领域,如紧急信息的广播、灾害预警消息的分发,短时间内一定区域范围的用户及时知晓,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在车载系统升级、物联网终端固件/软件的批量升级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需求。 本文介绍了广播多播技术的发展历程、5GMBS 网络架构和数据的转发过程,重点列举了 5G 广播方式传输数据的适用场景,包括演艺活动直播、数智竞技场馆直播、校园直播、固件升级、车载服务、公共服务、广告内容推送和元宇宙八个场景,分析了互联网用户或政府部门对各场景的使用需求,从时间段、地点、带宽、用户分布、用户流动性等维度阐述各场景之间的区别,分析目前各场景在数据分发中存在的问题,说明 5G 广播技术在各场景的推广应用价值。但单一的广播网络很难对区域进行 100%覆盖,室内或被遮挡的区域需要通过单播技术实现数据的传递,未来可通过广播多播网络(广播+多播)、5G 网络(广播+单播)、固网(多播+单播)三者的融合型网络来分发点到多点内容的灵活技术,预计广播多播通信会在 5G 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移动研究院

  • 1
  • 2
  • 3
  • 4
  • 11
前往